12.(12分)閱讀下面選文,完成問題。 涵養胸有成竹的底氣
①底氣是什么?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:a.人體的呼吸量:底氣不足,爬到第三層就氣喘了。b.指氣力或勁頭:看到新一代的成長,教師們干工作的底氣更足了。c.指信心和勇氣:工作沒干好,說話底氣不足了。人無底氣不硬,心力強盛則興。底氣是一種內生的巨大力量,不憂不懼的態度、有數有譜的氣勢,體現的是實力與自信。人固如此,家國亦然。我們的國家是最有底氣的。我們的底氣來自哪里呢? ②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秀文化,讓我們充滿底氣。孔孟老莊、程朱陸王等思想巨擘,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;剛健堅韌的民族精神,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,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……5000多年的文明史,近代以來180多年的奮斗史,建黨100年的發展史,猶如黃鐘大呂,蕩激著每個中國人的精氣神。 ③民心民意撐起中國奮發向前的底氣。人民是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。1964年,石油工業部在關于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中說道:“民氣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強心。一個國家有了民氣,就能傲視和排除多重困難,不屈服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,自力更生,奮發圖強,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”一百年來,在黨的堅強領導下,中國人民不懈奮斗,砸爛舊世界,發展新中國,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發展道路。當今中國,民氣高漲、民心凝聚,全國一盤棋、上下一條心,經濟科技國防、工農業生產成就無不輝煌。團結一心,匯聚億萬人民的強大合力,正是我們闖關奪隘、勇毅前行的最可靠動能。 ④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。2018年10月,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。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,歷經6年籌備、9年施工,數萬名建設者披荊斬棘,創造了世界橋梁史上的奇跡。2020年,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,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,創造了疫情、走向繁榮的經濟奇跡;832個貧困縣全摘帽,一舉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,書寫了世界減貧史奇跡;飛天、攬月、探海、5G、高鐵,航天處于世界領先位置,實現從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領跑”的演變。這一個又一個奇跡都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,全國人民勤力同心,奮勇拼搏創造出來的。展望中華大地,“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,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”,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人,有實力有資格有底氣平視世界,充滿自信地昂首闊步、奮力前行。 ⑤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會當水擊三千里。”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,底氣是意志品質的鮮亮底色,是厚積薄發的精神內涵,是攻堅克難的硬氣勇氣。我們要繼續增強信心、保持定力、堅定底氣,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,贏得主動、贏得優勢、贏得未來,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偉大奇跡。 (摘2021年5月1 日《中國紀檢監察報》,有改動)
(1)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?
(2)選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?
(3)選文第④段畫線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?有什么作用?
(4)選文是從哪幾方面論述中心論點的?
【分析】文章第①段解釋了“底氣”的含義,引出下文“我們的底氣來自哪里呢”;然后分別從“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秀文化,讓我們充滿底氣”“民心民意撐起中國奮發向前的底氣”“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”三方面進行了回答;最后一段深化論點,總結全文。
【解答】(1)本題考查中心論點的提煉與概括。中心論點是議論文中作者主要表達的觀點,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簡單明了的一句話,從句式上看中心論點是個判斷句。結合題目通讀全文,可知題目“涵養胸有成竹的底氣”即可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。 (2)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。選文第①段中“底氣是什么”“底氣是一種內生的巨大力量,不憂不懼的態度、有數有譜的氣勢,體現的是實力與自信”,解釋了“底氣”的含義;“我們的國家是最有底氣的。我們的底氣來自哪里呢”用問題引出下文的分析與回答。 (3)本題考查論證方法的運用及作用的分析。此段先提出“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”的觀點,然后列舉了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的例子,充分有力地證明了“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”的觀點。 (4)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。文章第①段解釋了“底氣”的含義,引出下文“我們的底氣來自哪里呢”;然后分別從“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秀文化,讓我們充滿底氣”“民心民意撐起中國奮發向前的底氣”“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”三方面進行了回答。 答案: (1)涵養胸有成竹的底氣。 (2)解釋了“底氣”的含義,引出下文對“我們的底氣來自哪里呢”的回答。 (3)舉例論證,充分有力地證明了“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”的觀點。 (4)①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秀文化,讓我們充滿底氣。②民心民意撐起中國奮發向前的底氣。③國力國運托起中國底氣。
【點評】明確論點的要求應滿足三點:作者的觀點、明確的判斷、完整的句子。學會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觀點的句子。文章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:①文章標題點明中心論點; ②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; ③文章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; ④文章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論點。 ⑤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,但整體感知文本,進行歸納總結。
|